
“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。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粘。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,虽变幻万端,而理唯一贯。”
无过不及,就是无过无不及,不能“过”,也不能“不及”。我们的身体应该怎么样来作呢?那么“过”在我们太极拳里有一个说法就是“顶”,过了就要犯顶;不及呢就要犯“丢”,就是你不能粘住对方,不要过也不要不及,就是要跟对方保持沾粘。
随曲就伸的随曲,就是说对方进来了,我随他,为什么我们要放松?放松了,他的劲来了,我就可以顺着他的劲走;就伸呢,就是他走了我要跟得上去,这是就伸。沾、粘、连、随。这个“沾”字就是不过,这个“粘”就是不要“不及”,不要脱离开了,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不过理解成不抗,对方来了我不抗。这个无“不及”呢就是不要离开,不抗不离,这是沾粘。那么随曲就是随对方,他怎么来我跟着怎么走,这是连,他要走我就给他随上去,这是随,随曲就伸就这样理解。无过不及,不丢不顶,不将不迎,不卑不亢,都是这个意思。实际上就是要守一个“中道”。
“人刚我柔”刚就是他进攻我的时候,他的劲出来了,我就要柔化。你如果是硬碰硬,你要这样去碰一下,那肯定是哪个力大,哪个就碰得赢。所以我们太极拳就不会说我们来比一下看哪个拳头硬,不作这个事情的。他是刚来我就是要柔化,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“走”“走化”,用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这个沾粘的功夫去避开他的劲。然后达到“我顺人背” 的状态。他这个刚劲过来,我就给他化开,化开过后呢,他就背了,他的侧翼就亮给我了,他就处在一种“背势”,我就处在一种“顺势”,我们在推手过程中都是要怎么去把对方的劲给他化掉,让自己处在一种顺势让对手处在一种背势,这个就称为沾。那么他来了,我走化,然后呢给他沾住,我的身体很泰然感到很舒服,而他的身体就感到不舒服,成为背势,随时可能被打出去。
“我顺人背”是我们在推手中要去捕捉和创造的一种状态,要避开对手的强烈的进攻,同时我攻击他的侧冀,我自己要摆得很顺。他如果是堂堂之阵,孙子兵法里讲的“勿击堂堂之阵” ,他是堂堂之阵而我去攻击他就是“其下攻城”,是一种下策。我放他进来,让过他攻击的锋,而攻击他的侧冀,这是太极拳的基本的思想,达到我顺人背的这种状态。

“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” ,太高了这个要求!实际上这个太极拳你越学越觉得它很难,因为王宗岳这个太极拳论给你树立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哪儿。对方来的快,我也快,他慢我也慢。是无过不及的,随曲就伸的,完全是因应对方的变化而变化,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,他动的急,我就动得急,他慢,我也不过分,那你很慢了我就出冷手打你,这也是不符合太极的修为的。很多人都觉得太极慢悠悠的,我们推手的时候也有人看到是慢悠悠的呢?因为推手是推手,推手和打人是两回事,它是一种练习的方法。那么通过这个动急则急应、动缓则缓随来练一种身上的灵敏性。
“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” 也是推手和散手的一个总的要求,太极拳里还有一句话叫做:彼不动,我不动,彼微动,我先动。也是动急则急应、动缓则缓随的意思,这个要求就非常非常的高。他不动,我就不动,那就看谁稳得起!实际上太极拳就是要练一个稳沉稳静的功夫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太极的状态,就是把你的身体调成一种随时要动的状态,一种待动的状态,也不是象无极那样什么都没有,但是呢身体非常活,全身都调动起来了,随时要动!这就是太极的状态,这就是“物感而应” ,他一来根本不经过大脑,这就是千锤百炼练出来的那种本能的反应,也叫条件反射吧。你要说看到这个拳来了,脑袋还要想一下,然后指挥手去怎么做,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这个“动急则急应、动缓则缓随。” 就是要达到“我顺人背”的状态。

而理唯“贯”中的“贯”是连贯、贯穿、贯通“合一”的意思,它包括周身合一,化打合一,阴阳合一等。周身合一是要发出整劲,而不是身体局部用力。化打合一是将化与打两者在一瞬间相结合,化中有打,打中有化。常见到一些太极拳手无法与外家拳手或拳击手散打,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化打合一的技术。阴阳合一可以说是太极拳以致于所有武术的最高境界,它包含很多具体内容,例如在发出对手的同时,又击伤对手,既一种将阴劲与阳劲同时运用的技巧,它的道理难于用文字表述,但动可以通过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实现。
练习太极拳是一个由武入道的过程,它不是靠头脑的思辨得到真知,而是要身体力行,在不断地刻苦训练中得到一层层的功夫。所谓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”,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由规范的架势入手,逐渐领悟其巾发力的本质,在掌握了听力、导力之后,便可逐渐进入自由境界,做到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,从而在举手投足之间信手发人于丈外。